掐指算算: 你的CDN多花了几百万?
本文链接: https://blog.openacid.com/tech/cdn/
在上篇
互联网中对象访问频率的91分布
我们通过
90%的流量由10%的内容产生
这句经验描述,
得出了访问频率的zipf模型:
CDN (Content delivery network) 就是一个典型的符合zipf分布的缓存系统: 将缓存服务部署在距离用户最近的上百个地区(CDN边缘机房), 当用户需要访问热门内容时,只需在边缘机房读取,以此达到性能优化。
因为符合zipf模型, 所以,如果一个边缘机房的容量对全量数据的占比变化1%,会带来每年数十万元的成本变化。 一个中等规模的CDN系统,调优前后,可能会有每年几百万的成本差别。
本文从原理到实践跟大家一起分析下CDN的成本构成,以及zipf如何影响成本。
本文结构
文件访问频率的分布规律
按照前文 互联网中对象访问频率的91分布 中介绍, 下图是从真实业务中提取的1000个URL访问次数, 按照访问次数从高到低进行排序的zipf曲线:
基于上图所呈现的访问热度分布,CDN边缘机房会缓存最热的文件 (对应图中橘黄色部分), 为用户提供更好的访问质量, 而剩下蓝色部分不太频繁被访问的文件, 则按照正常的方式回源站拉取,再返回给用户。
于是就有了由存储/回源构成的CDN的成本:
CDN成本构成
构成CDN的成本主要由2部分组成:
- 边缘机房中用于存储热文件(橘黄色)的服务器开销;
- 拉取本地不存在的冷文件(蓝色)时,访问内容源站(存储全量数据)的带宽开销。
显然边缘存储量越大,可缓存的内容就越多, 回源率(回源下载带宽/业务总下载带宽)就会越低,因此:
- 边缘存储成本上升,会带来回源带宽成本下降。
- 反之边缘存储成本下调,则会带来回源成本的上升。
接下来我们通过3个步骤,找到一个合适的边缘容量,让存储和带宽的成本总和达到一个极小值:
- 量化业务参数;
- 确定业务的模型,也就是zipf中的参数;
- 根据单位成本找出业务场景中的最优边缘容量,以及其对应的最低成本。
确定业务参数
一个假想的业务场景和CDN服务配置如下:
- 每个CDN边缘机房对外提供的日常下载总带宽:
20Gbps
, - 源站中所有文件的总量
n
, - 边缘机房的存储容量占源站文件总量的比值:
e
(edge),例如(图1)中,e=10%
,每个边缘机房能存储1/10的内容。 - 回源率
b
(backsource) 是边缘机房消耗的回源带宽跟这个边缘机房下载带宽的比值,例如(图1)中,e=10%
时,b=6%
。
其中下载带宽和文件总量n
是业务属性;
e
和b
是CDN的属性,不取决于业务,是由CDN提供商选择,并最终决定成本的因素。
e
,边缘容量 对应(图1)中橘黄色部分的x方向的宽度,图中e
的值是10%。
b
对应(图1)中的蓝色部分, 是需要回源的请求,在(图1)中,b
的值是蓝色部分的访问次数之和(不同于e
,不是宽度), 跟所有文件总访问次数之和的比值。
确定业务模型-拟合zipf曲线
业务场景确定后,找出最佳成本的第一步是为这个热度分布曲线建立模型, 以便后面的计算。 根据我们上一篇中介绍过的 转换成对应的zipf分布的公式 的方法,找出zipf曲线的2个参数:
把x,y轴分别取对数后,图像会呈现一个线性关系:
\[log(f(k)) = log(c) - s \times log(k)\]然后通过多项式回归,对(图2)中的点拟合一条直线,就可以得到c
和s
。
例如我们使用预先准备好的url计数文件 file-access-count.txt 作为例子, 使用这个 find-zipf.py 脚本来拟合可以得到:
> python2 find-zipf.py
6.796073 - 0.708331x
再分别对两边取指数,就从日志中得到了zipf 曲线的参数: 第k热的对象和它被访问次数的关系:
\[f(k) = 894/ k^{0.708331}\]其中s
的值是我们后面计算需要用到的。
zipf中的
c
参数在我们的分析中没有被使用到, 因为c
只决定了文件被访问频率的分布的绝对值,而不影响分布的相对值。 而我们要考察的回源率b
,是一个比值,它只跟频率分布的相对值有关。
通过zipf建立CDN边缘容量和回源率的关系
确定了zipf方程后, 我们就可以准确的给出CDN系统中以下3个关键变量的关系:
- 全量文件
n
TB, - 边缘机房容量
e*n
TB, - 和回源率
b
,b= 不在边缘的文件的请求数 / 全部请求数
。
因为s
已经通过直线拟合得到了,而e
和b
可以从边缘机房的具体配置和访问日志得到。
于是我们可以确定n
的值,
也就是说(划重点):
CDN可以根据访问模型估算源站的总文件量。
虽然源站信息一般不会直接透漏给CDN提供商, 但实际上这个信息对CDN来说是可估算的。
同样,对于源站来说,他知道自己的全量数据
n
的值,以及回源率b
的值, 通过这个公式也可以知道CDN的 一个边缘机房的存储容量e
。
确定IT设施单位成本
有了b
,e
的关系,接下来给出基础成本数据,就可以确定最优成本对应的e
的值了:
从网上搜一些基础数据(如服务器价格,硬盘价格,各家云大厂提供的带宽单价等), 折算成单位成本为后面计算时使用:
- 边缘机房的存储的成本是
1 元/TB/天
,包括服务器和租机房的费用,三年均摊。 - 边缘机房拉取源站内容的带宽成本是
600 元/Gbps/天
。
价格等数值因为是从网上搜来的,可能跟实际运营中的数据相差很多,这里只为用来说明原理, 确定方法,不保证数值上跟真实环境完全吻合。
根据以上设定,我们可以得到一个边缘机房中:
- 存储成本是:
n * e * 1元/TB/天
- 回源带宽成本:
20Gbps * b * 600元/Gbps/天
找出最优配置
现在所有的模型,场景和数据都准备好了, 最后我们把它们放在一起得到最终结论: 成本对边缘容量的变化:
- 选择不同的边缘容量
e
的值((图1)橘黄色部分的宽度), - 根据回源率b的公式计算对应的回源率
b
((图1)蓝色部分积分/蓝色黄色部分积分), - 再结合单位成本,得出每个
e
对应的总成本,
这里我们选择一个更大的样本,
其中s=1.10138726235
, n=8,000,000
,
得到如下一个边缘容量e
决定回源率b
和成本的表格:
e:边缘存储容量占比% | b:回源率% | 存储成本 | 回源带宽成本 | 总成本 |
---|---|---|---|---|
2.00% | 12.14% | 144 | 1456.8 | 1600.8 |
3.00% | 10.64% | 216 | 1276.8 | 1492.8 |
4.00% | 9.62% | 288 | 1154.4 | 1442.4 |
5.00% | 8.85% | 360 | 1062.0 | 1422.0 |
min ------> 6.00% |
8.23% | 432 | 987.6 | 1419.6 |
7.00% | 7.72% | 504 | 926.4 | 1430.4 |
8.00% | 7.28% | 576 | 873.6 | 1449.6 |
9.00% | 6.89% | 648 | 826.8 | 1474.8 |
10.00% | 6.56% | 720 | 787.2 | 1507.2 |
… | … | … | … | … |
我们看到,在这个业务场景中,边缘容量取到6%时,总成本会达到最低: 1419.6 元/天。
把e
变化作为x轴,画出边缘存储成本和回源带宽成本随e
变化的曲线如下图,
趋势看起来就更清楚了:
我们看到总成本(红色曲线)在这个图上有一个极小值,大概在e=6%
的位置。
而如果边缘机房的容量配置不在6%
这个位置,譬如达到10%
,
一个边缘机房每天就会多花掉1507-1419= 88
元,
如果整个CDN系统有100
个边缘机房,
一年多花的钱就是320万 (88 * 100 * 365
)。
当然,在实际运营一个CDN这种庞大的系统的时候,还有很多因素需要考虑:
- 如边缘机房的存储容量带来的性能提升,
- 低回源率带来的整体延迟降低等。
因此我们的结论尚不能作为优化的标准,而只能作为优化的参考:
- 知道理论上限在哪,
- 不做无效的尝试,
- 制定有依据的目标,
- 了解运营策略调整的成本等等。
总结
算完了,休息一下。
互联网的各种服务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。 虽然目前看来,源站和CDN之间的协作还是单方面的,一方去适应另一方, 或一方服务另一方的模式。 其实源站和边缘之间,本应是一个整体,但市场的划分导致了技术和设施层面上的分离, 让这个本应完整的框架分离成了2个或多个部分。
这里我们看到的源站和边缘之间的关系, 还只是开始,这些只不过是数学结论上的互相了解, 源站和边缘之间应该有比这更大的的协作空间。
试想一下,边缘和源站之间如果能在单向数据下载的基础上建立双向数据通讯, 在中心源站数据发生变化要通知边缘缓存的基础上, 如果边缘发生的事情能很快推送到中心, 才是真正的互联网模式。
市场一直在变化, 每次在这些变化背后, 一定是有一个什么新的东西出现,是让用户使用到了更方便或更高效的东西, 才让技术的格局发生了变化(google之于yahoo,微信之于邮箱,twitter之于博客)。
出色的支持和适配可以产生优质的产品,但我相信协作和互通更能带来质的变化。 作为一个技术从业人员,发现这些改变的可能,实现这些改变,并把这种改变服务于可受益的人, 也许就是最开心的事情了: Discover, Design, Distribute…
本文链接: https://blog.openacid.com/tech/cdn/
留下评论